全国防沙治沙重点县之一的甘肃省高台县,建成防风固沙林2500多亩,设置沙障3000多亩,成功抵御风沙侵蚀。郑耀德摄(中新社发)中国绿色时报6月17日报道(记者马雨晶)初夏时节,行驶在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孟家湾镇,道路两旁草木茂盛,在蓝天的映衬下绿得更加鲜亮,昔日黄沙漫天的景象一去不返。4月,陕西省林业局宣布,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
榆林只是中国防沙治沙进程中的一个缩影。从山西右玉到河北塞罕坝,从西藏山南到新疆阿克苏,沙漠起绿地的奇迹在中国不断上演。
我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3个监测期、15年实现“双缩减”,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总面积年均减少38.6万公顷,年均缩减率3.45%,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生态工程推动绿进沙退浑善达克沙地是我国五大沙地之一,距北京直线距离仅180公里,总面积5766万亩。
2000年之前,浑善达克沙地生态急剧恶化,源于这里的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威胁着华北。2000年,国家在浑善达克沙地率先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生态保护建设重点工程。
浑善达克沙地成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肇始地。截至2017年,浑善达克沙地森林覆盖率从2004年的13.05%提高到23.35%,实现由“沙中找绿”到“绿进沙退”的重大逆转。
“以前多半院墙、棚圈都能被沙子埋掉,草地退化严重,牛羊也养不活。现在牧草长好了,水泡子变多了,沙尘暴也刮得少了。”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那日图苏木高格斯台嘎查牧民哈斯巴特尔说。
在位于三北防护林工程区的宁夏盐池,同样上演着绿进沙退的逆转。盐池县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常年干旱少雨、风大沙多,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1978年,盐池县被列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重点县,截至2015年,三北工程累计5期完成造林面积333万亩。盐池县林地面积达325万亩,全县200多万亩沙化土地全部披上绿装,100亩以上的明沙丘基本消除,林木覆盖率、植被覆盖度分别达到31%和71%,年扬尘天气由10年前的54次降低到现在的9次。21世纪以来,我国大力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石漠化治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启动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和沙漠公园建设,荒漠化和沙化治理成效显著。三北工程区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1183平方公里,京津风沙源工程在内蒙古、陕西、河北、北京建成6条生态防护林带和成片森林带。
通过多个重点工程建设、多种措施综合防治,近年我国北方地区每年发生沙尘天气过程不超过10次,强度偏弱,次数与强度均低于近20年同期均值,影响范围较小。科技创新成就中国方案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通过“水汽种植法”10秒就可以种一棵树而且保证成活率;通过光伏治沙,发电的同时保护沙漠植物生长,促进当地农民增收。30年的整体治理,目前库布其总体绿化面积已达6000多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由30年前的3%提高到53%。
库布其模式也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治沙成果的绿色名片。通过治沙模式不断探索,中国正在为世界荒漠化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这样评价,中国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为全球实现联合国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作出了巨大贡献。
半埋半露,扎成正方形的格子,连成片……在宁夏中卫,就是这样的“麦草方格”锁住了流动的沙漠。“麦草方格”也因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如今,中卫治沙人在麦草方格固沙的基础上,利用生物工程治沙,在扎好的麦草方格中播撒草种子,形成植物沙障,利用水分传导式精准型沙漠植苗工具造林。
“这种方式使造林成本降低55%,成活率提高了25%,使防沙治沙成本降低了27%左右。”中卫市治沙林场副场长、高级工程师唐希明介绍说。
除了对治沙科技的不断创新,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吸引更多人参与到沙漠治理也成为中国治沙事业的一大特色。甘肃省武威市下辖的民勤县,三面都是沙漠,风大,树秃,迎风说话就会吃进沙子。
从2016年开始,当有人在支付宝“蚂蚁森林”的小树苗盖了戳,这里就会种下一棵梭梭树。手机上一棵虚拟树如何在几千公里之外变成一棵真树?通过将用户的绿色低碳行为计算成虚拟的“绿色能量”,用来在手机里养大一棵棵虚拟树。虚拟树长成后,“蚂蚁森林”和公益合作伙伴们就会在地球上种下一棵真树。2019年9月,“蚂蚁森林”项目获得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
“‘蚂蚁森林’成功将5亿人的环保善举转化为种植在荒漠化地区的1.22亿棵树。展示了如何通过技术,激发全球用户的正能量和创新行动,从而改变我们的世界。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厄安诺生说。治沙致富促进人沙和谐“治沙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要有一定的自我经济支撑,所以要开发利用沙漠资源,向沙漠要效益。
”全国两会刚一结束,全国治沙英雄、陕西石光银治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石光银就马不停蹄地回到治沙基地。年过古稀的石光银如今正忙着发展沙产业,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
像石光银一样从事沙产业的企事业单位在榆林有150多家,年产值4.8亿元,从业人员10万余人。在良好生态防护屏障的庇护下,榆林架构起独具特色的经济林果产业主框架,带动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生态旅游业发展。我国近40%的贫困县、近25%的贫困人口分布在西北沙区。
防沙治沙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一翼。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沙区特色产业成为农民收入的增长点。通过大力发展沙产业、增加生态护林员岗位、加大金融创新扶贫等举措,我国培育了一批沙生植物资源基地,初步形成了以木材、饲料、中药材、经济林果、沙漠旅游为重点的特色产业。
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北方12个沙区省份贫困人口减少了1000多万人。新疆2018年林果种植面积达123万公顷,林果业产值达488亿元,林果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陕西建立了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旅游业、新能源等为主的沙产业体系。
从治理走向利用,同样的变化也发生在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八桂山野牌野生毛葡萄果汁是罗城推出的第一款含‘锶’毛葡萄保健型饮品……”5月31日,罗城县县长潘秋琳正通过现场直播带货,推荐当地林业特色产品。
目前,罗城县因地制宜发展毛葡萄种植面积近10万亩,有效治理石漠化面积150.4平方公里。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是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生态恢复与治理任务最重的地区。通过生态治理和生态扶贫,石漠化片区人民走上致富之路。
截至2019年底,滇桂黔石漠化片区80个贫困县已有66个脱贫摘帽,贫困人口累计减少362万人。2019年,三省区片区林草总产值达到3400多亿元,省级以上林草产业龙头企业达到165家,林草产业覆盖了85%以上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防沙治沙事业依靠人民造福人民——写在第二十六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人民是中国治沙历史的创造者。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赞扬中国治沙事业中涌现出的典型事迹和崇高精神。他点赞八步沙六老汉:“要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他为右玉精神作出批示:“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他给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致贺信:“库布其沙漠治理为国际社会治理环境生态、落实2030年议程提供了中国经验。
”他在2017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说:“从塞罕坝林场、右玉沙地造林、延安退耕还林、阿克苏荒漠绿化这些案例来看,只要朝着正确方向,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生态系统是可以修复的。”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沙治沙成就的点赞,正是对人民力量的点赞。人民是中国治沙成就的受益者。
荒漠化是全球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70多年来,我国几代人坚持不懈推动防沙治沙,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从被风沙掩埋到向沙漠进军,从沙漠治理的科学探索到系统工程的规模带动,中国在荒漠化防治领域开山架桥,筚路蓝缕。
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由20世纪末年均扩展1.04万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由20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荒漠生态系统治理和民生改善相结合的治沙路径,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能够从荒漠化防治的“追随者”变成全球生态治理的新标杆,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治沙事业始终坚持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在一个个荒漠变绿洲的传奇故事里铸造了坚韧不拔、久久为功的精神丰碑,凝聚起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人民伟力。无论时间与地点,每一段与沙搏斗的历史里,我们始终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充分发挥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防沙治沙和生态修复中,才有了治沙理念的更新、治沙科技的创新、治沙体系的完善、治沙精神的传承。这正是中国治沙事业能够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关键所在。
6月17日,第二十六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站在人民的视角,回望中国走过的治沙之路,再一次感慨人民的伟大,激发奋斗的激情,汇聚起中国防沙治沙事业风雨无阻的信心与决心。当前,土地荒漠化依然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制约因素,防沙治沙生态修复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但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践行服务人民的铮铮誓言,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就一定能与亿万人民一起,不断推动荒漠化防治事业取得新的成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全面收官贡献治沙力量。(中国绿色时报记者迟诚)。
本文关键词:必一运动·(B-Sports)官方网站,必一运动,b体育
本文来源:必一运动·(B-Sports)官方网站-www.daruma-daruma.com